馬總統經濟思維的三個天真

◎ 羅致政

 

馬總統一直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不能離開中國的發展,因此他批評扁政府是鎖國、封閉,而他改變了這樣的狀態。的確,中國市場以及近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任何國家可以忽視的,然而,如果說把中國視為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萬靈丹,那麼不僅過於天真,也忽視了許多問題:

 

第一,中國並非完全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其經濟發展仍然深受政治影響,特別是台商的投資在中國沒有健全的法律保障,被貪污腐敗的地方政府強取豪奪的案例所在多有,近來許多台商回台控訴在中國受到當地不良份子、甚至政府的侵害,就是最好的例證。

 

第二,中國本身挾著巨大的人力資源與工業發展的勢頭,儘管在短期之內,台灣的產品可以在中國市場獲利,然而若台灣本身沒有產業升級的準備,則單靠低技術、代工的產業,其產品很快在中國就能以更有利的成本製造,屆時要想再繼續依賴中國市場,以支持台灣的傳統產業繼續生存,就會越來越困難;更何況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就是把台灣的技術吸收後,再以自己本國的廠家來取而代之,農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中國目前對台灣的讓利以及經濟開放,都建築在政治的基礎上,換言之,中國一直都很明確地將政治擺在經濟之上,與台灣的經貿往來除了要以「一個中國」為前提外,其透過經濟依賴來促進統一的意圖也顯而易見。因此,如果天真地認為與中國的往來可以將經濟與政治分離,是對中國兩岸政策基調與進程設定的錯誤理解。

 

對中國而言,或者說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經濟發展固然重要,然而它始終無法取代政治,更不用說單靠經貿往來就能避免或消除政治爭議的想法是沒有歷史深度的。

 

因此,與中國之間的經貿交往,除了要審慎考慮台灣自身經濟的永續發展外,也同時要考慮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9/today-o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