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星期專論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號旗寫特赦扁 羅致政:不是我

[記者游明煌/板橋報導]

人民最大黨在新北市板橋區懸掛的競選旗幟,被民進黨立委候選人羅致政競選總部認為,只寫2號及標榜特赦阿扁,易讓支持者誤以為是羅致政的主張,控告插旗工人涉嫌違反選罷法,但已撤告。人民最大黨則表示,因旗幟都不見了,如果要不回來,不排除反告對方涉嫌違反選罷法,將再溝通。

警方調查,去年12月27日,新北市板橋區立委候選人羅致政競選總部,發現中山路懸掛競選旗幟旁都另外又掛了另一面旗幟,有的甚至綁在一起,上面寫著和羅致政一樣「2號」,又寫著「人民最大」、「特赦阿扁」等主張。

 

羅致政競選總部表示,當天這些旗幟並沒有寫清楚是那一黨的旗幟,又都和羅致政的旗幟掛在一起,擔心民眾誤以為是羅致政的主張,才向海山警分局「備案」,查清楚後已撤告,當天取走當證據的100多支旗幟會歸還。

 

人民最大黨主席許榮淑昨天下午到海山警分局了解案情,她說,旗幟有寫人民最大黨,上面的2號是政黨票號次,與羅致政的候選人號次不同,她認為羅致政總部人員想太多才發生誤會。


 

本文轉引自聯合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6833147.shtml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 biotech industry needs all of our support

By Lo Chih-cheng 羅致政

In April 2007, then-vice premier Tsai Ing-wen (蔡英文) approved an investment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Fund in Yu Chang Biologics Co, a new biotechnology company, in order to support Taiwan’s next key industry. In economic terms, that has proven to be the right decision.

However, the future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was still uncertain at the time and Yu Chang had problems raising funding. For the sake of Taiwan’s future, Academia Sinica president Wong Chi-huey (翁啟惠), world-renowned AIDS researcher David Ho (何大一) and F. Hoffmann-La Roche head of global technical operations Patrick Yang (楊育民) stepped up to the plate.

Convinced by these scientists, Tsai — who had already stepped down from her post as vice premier — raised the shortfall in capital from family members and served as the company’s unpaid chairwoman. The scientists turned to Tsai because of her image of neutrality and integrity as well as her experience as an international negotiator.

That biotechnology company, now named TaiMed Biologics,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aiwan’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t could yet invent the nation’s first anti-HIV drug. In this context, the company’s significance to Taiwan by far supersedes its business importance. Ho has said that if the company is successful, its success would not be measured in monetary terms.

Unfortunately, those in power are doing all they can to attack Tsai for the sake of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ir charges against her stick and confuse the electorate, these accusations are being made not only against Tsai, but also against Ho. Ultimately, the bloodymindedness of those in power could seriously undermine Taiwan’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lthough there are countless talented Taiwanese biotechnologists around the world, such vicious political attacks are likely to make them think twice before deciding to return to Taiwan.

People often bemoan the fact that Taiwan cares only about short-term profits and ignores the need to invest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 the production of patents. As a result, most backward companies are forced to engage in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earn meager profits, and are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others for their survival.

The investment in Yu Chang represents the efforts of these scientists and Tsai to cultivate another lifeline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In terms of the Yu Chang controversy, the complexity of regulations and business maneuvers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 public to gain a clear picture of the situation. Not to mention that certain media outlets have neglected to report the scientists’ defense of Tsai. Instead, they choose to question her repeatedly, a situation that infuriates me and makes me deeply concerned for the future.

That is why I decided to write this open letter to my former students. You are all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right from wrong in this case and are unlikely to be deceived because you have access to a wide variety of information sources.

We need to support these scientists for the sake of Taiwan’s long-term future and a burgeoning biotechnology industry. This is not a matter of any specific political party or the pan-blue or pan-green camps; rather, it is about choosing what is good and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n intellectual.

Lo Chih-cheng is a legislative candidate for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Translated by Eddy Chang



this article is origin from Taipei Times

http://www.taipeitimes.net/News/editorials/print/2011/12/18/2003521012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這一課:選擇良善

◎ 羅致政

 

二○○七年四月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為了扶植國家下一個產業,同意國發基金投資這間新生技公司,這個投資在今天已經證明是個正確的投資。

 

然而在當時,生技業前景仍不明朗,資金籌募並不順利。為了台灣的未來,何大一站出來了(諾貝爾獎級學者愛滋病專家),翁啟惠站出來了(中研院院長),楊育民也站出來了(現今世界前五大藥廠羅氏藥廠總裁),在這許多科學家的說服之下,已卸任公職的蔡英文更向家族籌募了缺口資金,並出任董事長且不支薪,而這些科學家所看重的,也是蔡英文中立、正直且具有國際談判的形象。

 

此生技公司有如台灣生技業的火車頭一般,更可能創造出未來屬於台灣第一個新藥,其對台灣的意義遠大於其商業意義。何大一曾說,若是宇昌能夠成功,這不是一個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成功。

 

然而今天,執政者為了選舉因素,批鬥蔡英文無所不用其極,為了入蔡英文之罪,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果,這些指控不僅於蔡英文,連何大一都不能倖免,執政者為了一己一黨之私,卻可能重創台灣生技發展。台灣生技人才在全世界開花結果不計其數,然而此種政治惡鬥,卻只會使得這些人才對歸國貢獻卻步。

 

此外,我們最常聽到的遺憾就是,台灣只重視眼前的利益,而不投入基礎的研發與專利的生產,最後落得只能代工,賺取的利潤不但微薄,存亡更是操之在人。

 

宇昌的投資,正是代表了這些科學家與蔡英文,努力為台灣培養出下一條命脈,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宇昌事件紛紛擾擾,複雜法條與商業操作讓一般民眾根本無法清楚其始末,而許多科學家出面為蔡英文喊冤的畫面在特定媒體甚至不會刊播,只是重複的對蔡英文提出質疑,我既感憤怒,復感擔憂。

 

所以我這封公開信給我過去的莘莘學子,你們都有能力去理解這場是非,資訊管道也夠充分而不致被蒙蔽。為了台灣長遠的未來,為了這才初萌的幼苗,你們也願意跟那些科學家們一起站出來嗎?不是為了政黨,不是為了藍綠,而是對良善的選擇,承擔知識份子應盡的責任。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5/today-o4.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氏無感經濟學

◎ 羅致政

 

在十二月三日的總統大選辯論中,馬總統極力想要透過一些數據,例如經濟成長率、失業率等來說服台灣人民他的施政優於扁政府。然而,當馬總統在背誦這些數據的同時,台灣人民卻似乎感覺不到經濟的榮景。當馬總統沉溺於這些數據的自我感覺良好時,輿論的反應卻是相反。如果台灣人民現在的生活真如馬總統所自信的,比民進黨執政要好,那麼馬總統的連任何以危險至此?顯然,這其中有不少值得探究之處。

 

首先,馬總統最標榜的就是他把經濟搞好,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十.七二%,排名上升到全球第四名。然而,馬總統沒有說出的是,台灣的貧富差距在這幾年同時也屢創新高,最高所得前五%家庭所得是最低所得五%家庭的七十五倍,經濟成長的果實沒有分配到所有人,這造成的不僅是經濟的不平等,更會造成教育水平、社會地位的進一步差距。當百貨公司週年慶業績創新高,但卻幾乎建立在千萬大戶而非中產階級的消費上,這種現象正是馬總統沉浸在經濟成長數字中所看不見的。

 

再舉一個例子,根據十二月七日考選部所發布的訊息,今年報考各級公職人員考試的人數再創新高,達到七十五萬人,如果我們綜觀扁政府時期的數字,差不多都在四十萬人左右,最高在二○○七年的五十二萬人。這個數字象徵什麼意義呢?它象徵的是,如果台灣的就業環境如馬總統所說的改善了,那麼為何考公職人員的人民卻越來越多,甚至是暴增?其實,這是因為台灣的就業環境在馬總統任內,在無薪假、過勞、責任制下,勞工權利不受保障,在這種不確定的焦慮感下,考相對穩定的公職成為全民運動就是必然的結果。馬總統如果繼續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數字假象,那麼人民的真實感受將在選票中展現出來。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9/today-o2.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conomics and politics can never be separated

By Lo Chih-cheng 羅致政

President Ma Ying-jeou (馬英九) has repeatedly stated that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at of China, while critic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mer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陳水扁) for what he describes as closed economic policies and telling the public how he has improved the situation.

Indeed, no country can ignore the scale of China’s market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t is extremely naive to suggest that China is some kind of panacea — the answer to all of Taiwan’s economic problems. To do so would be to disregard a whole raft of problems.

First, as an economic entity, China is not a completely deregulated market. Politic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wanese businesses investing in China lack comprehensive legal guarantees, and there are many cases of corrupt local governments with their fingers in the cookie jar. Indee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these companies are returning to Taiwan, complaining about their treatment by undesirable elements in China, or even by the government. This evidently is a serious problem.

Second, China has access to a prodigious labor pool and follows its own mod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short term at least, Taiwanese products enjoy an advantage in the Chinese market. However, if Taiwan fails to upgrade and improve its ow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continues to rely on low-tech and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OEM), China will very soon be able to manufacture these same products at a lower cost.

It will become progressively difficult to sustain Taiwan’s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olely by relying on the Chinese marke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given Beijing’s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entails absorbing Taiwan’s technology and using it in its own factories. For an example of this, look at what’s happening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ird, China is making all kinds of concessions and opening up trade with Taiwan, but all these are predicated on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In other words, China has consistently and clearly placed politics over economics. Not only has it maintained that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is to inform all trade exchanges with Taiwan, it is furthering its goal of unification by making Taiwan increasingly economically dependent. Anyone who is naive enough to believe that politics and economics can be kept separate when dealing with China has erred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very basis of China’s cross-strait policy and the timetable it has set for achieving its goal.

As far as China is concerned — and perhaps for any other country too —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important, is no substitute for politics. The idea that one can avoid or dissipate political disputes through trade exchanges alone has never been borne out historically. When engaging in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with China, then, not only does Taiwan need to be careful about ensur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needs to consider the concomitant political implications.

Lo Chih-cheng is chief executive of the Taiwan Brain Trust.

Translated by Paul Cooper


This article is from Taipei Times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11/12/03/2003519798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總統經濟思維的三個天真

◎ 羅致政

 

馬總統一直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不能離開中國的發展,因此他批評扁政府是鎖國、封閉,而他改變了這樣的狀態。的確,中國市場以及近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任何國家可以忽視的,然而,如果說把中國視為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萬靈丹,那麼不僅過於天真,也忽視了許多問題:

 

第一,中國並非完全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其經濟發展仍然深受政治影響,特別是台商的投資在中國沒有健全的法律保障,被貪污腐敗的地方政府強取豪奪的案例所在多有,近來許多台商回台控訴在中國受到當地不良份子、甚至政府的侵害,就是最好的例證。

 

第二,中國本身挾著巨大的人力資源與工業發展的勢頭,儘管在短期之內,台灣的產品可以在中國市場獲利,然而若台灣本身沒有產業升級的準備,則單靠低技術、代工的產業,其產品很快在中國就能以更有利的成本製造,屆時要想再繼續依賴中國市場,以支持台灣的傳統產業繼續生存,就會越來越困難;更何況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就是把台灣的技術吸收後,再以自己本國的廠家來取而代之,農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中國目前對台灣的讓利以及經濟開放,都建築在政治的基礎上,換言之,中國一直都很明確地將政治擺在經濟之上,與台灣的經貿往來除了要以「一個中國」為前提外,其透過經濟依賴來促進統一的意圖也顯而易見。因此,如果天真地認為與中國的往來可以將經濟與政治分離,是對中國兩岸政策基調與進程設定的錯誤理解。

 

對中國而言,或者說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經濟發展固然重要,然而它始終無法取代政治,更不用說單靠經貿往來就能避免或消除政治爭議的想法是沒有歷史深度的。

 

因此,與中國之間的經貿交往,除了要審慎考慮台灣自身經濟的永續發展外,也同時要考慮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9/today-o7.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respected government acts with consistency

On Nov. 18, President Ma Ying-jeou’s (馬英九) government made a sudden about-turn with regard to retired farmers’ monthly allowances by announcing that the subsidy would be raised to NT$1,000 (US$33), instead of the NT$316 originally planned. This abrupt change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ent astray. Ma initially said that the figure of NT$316 was arrived at by establishing a system for periodic adjustments to the subsidy, but then a backlash from farmers and an overwhelming tide of pressure from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prompted him to “seek further advice” from legislators-at-large nomina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The result was that, following further “research,” the same advisers who came up with the figure of NT$316 changed their minds and concluded that NT$1,000 was the right amount for the pension hike.

Let us set aside the question of how much of an increase in the farmers’ pension would be reasonable and just consider the way the head of state and his advisers make policy decisions. If a policy reversal like this was not made with a view to the Jan. 14 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then it must have been because the de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giving policy advice failed to research the issue thoroughly. No matter what the motive, the public’s faith in the government’s competence has definitely been damaged, as has the president’s authority and legitimacy.

What most people would like to see are policies proposed aft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rather than put forward seemingly just to test the water and suddenly changed whenever the going gets tough.

On another level, the government’s apparent capriciousness is an indication that ministers in the Ma Cabinet are failing to stand up for their views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expertise.

Instead, they do whatever Ma says, whether to conform with his ideological view of the world or out of electoral calculation. Holding on to their Cabinet posts is the priority, it seems.

In political science, it is often said that democracy is 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suppose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olicies they come up with. If Cabinet ministers’ policy proposals keep getting shot down b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or the top leadership, then as responsible officials they should stick to their political ideals. In other words, they should either try to convince the public or resign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ake the case of former German president Horst Koehler: In Germany,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is largely ceremonial and carries few real powers. Nevertheless, when Koehler’s statements regarding the Bundeswehr, or Federal Defense Force, drew a torrent of public criticism, he resigned on the grounds that he had weakened public faith in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Koehler’s case is an example of how any government policy or statement can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When a government’s policies keep changing, it is confusing to the public and, in the long run, it serves only to undermine the government’s legitimacy.

In Taiwan, however, Cabinet ministers say whatever they want. They think nothing of changing policies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with little apparent consideration for the damage such uncertainty does to the government’s prestige. They are the ones in charge, so they don’t give a hoot about what the public thinks about them. After all, Ma is the one who has set a bad example by chopping and changing government policy.

The man at the top sets the ball rolling, so what else can we expect from his political appointees?

Lo Chih-cheng is chief executive of the Taiwan Brain Trust.

Translated by Julian Clegg


the article origin from Taipei Times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11/11/27/2003519306/1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老農津貼看馬政府的決策機制

◎ 羅致政

 

馬政府老農津貼的增幅從三一六元到急轉彎成為一千元,其中的決策過程可說是荒腔走板。馬總統先是以建立制度為由,得出老農津貼增加三一六元的結論,然而基層農民的反彈與在野黨的壓力卻排山倒海湧來,於是又「徵詢」了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後,於同樣政策幕僚單位的「研究」下,又得出了增加一千元的結論。

 

先暫不討論老農津貼增加幅度之合理性,單就一個國家元首及其政策幕僚的決策來說,這種決策反覆的現象,若非為了選舉,就是政策幕僚單位事前研究的不周延;不論何者,都相當程度的損害了政府施政的公信力,以及總統做為國家元首的權威性、正當性。

 

人民所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經過周詳研究論理之後所提出的政策,而不是每一次的政策推出都像是在試空氣,見苗頭不對就轉彎;更進一步說,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馬政府內閣首長無法堅持自己的專業意見,在長官的意識形態與選舉考量之下秉承上意,保住自己的官位,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政治學理中,我們常稱民主政治就是責任政治,政府官員必須要對自己所提出的政策負起責任,如果一個閣員所提出的政策總是被民意代表或首長所推翻,那麼負責任的閣員就應該堅持自己的政策理念,要不嘗試說服眾人,不然就是選擇下台。

 

以德國前總統霍斯特.克勒(Horst Kohler)為例,儘管德國總統一職是虛位元首,沒有實權,但在發表了關於德國國防軍的言論飽受民意抨擊後,基於自己破壞了總統職位的威信而辭職下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政府的一項政策或者一次發言,事實上都具有重大影響,而決策的反覆,除了使人民無所適從,長遠來看,更破壞了政府施政的正當性。

 

回頭來看,台灣的內閣閣員卻是隨意放話,把朝令夕改當成家常便飯,毫不在意對政府威信的減損。反正,好官我自為之;畢竟,馬總統自己就是朝令夕改的始作俑者,那麼我們又能期待怎樣的政務官員呢?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2/today-o9.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lying on China for growth is a risky policy

The government of President Ma Ying-jeou (馬英九), which puts the economy at the top of its political agenda, has intensified its interaction with China since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the debt cris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over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have been felt around the world. The global economy has suffered numerous reversals and fears of a double-dip recession have heightened.

During its more than three years in office, the Ma government has pursued policies that rely too heavily on China, while disregarding sustain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in its plans for Taiwanese industries and the economy. These policies are likely to expose Taiwan’s economy to increasing risk over time.

China’s economy is focused principally on exports to the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markets. However,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a double-dip recession, people have begun reducing consumption. As a result, China’s export markets are shrinking, and it is doubtful whether domestic demand can support the kind of rapid growth it has grown accustomed to.

Just as Greece borrowed willy-nilly to finance the Athens Olympics, China has poured funds into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not just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but also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The problem is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is opaque. Although there is plenty of impressive-looking official data available, nobody believes those figures.

Research done by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suggests that if all types of debt — such as the more than 2 trillion yuan (US$314.8 billion) owed b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Railways, bonds issued by the three big “policy” banks (the China Development Bank,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and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plus bad loans — were included in the calculations, then China’s real total debt has already reached 19 percent of GDP. If that is so, the country could well face a sovereign debt crisis.

Ma’s economic policies have all along relied heavily on China. Eager to chalk up a policy achievement, his administration hastily signe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with China without thoroughly assessing its implications, and it did not insist that China revise unfair manufacturing and trade policies that are detrimental to Taiwan.

Moreover, China is not a normal democratic country, and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are very limited. Given the big disparity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it is foreseeable that when disputes arise, the ECFA is unlikely to prove equally binding on the two sides.

Even Greece, which is trying to integrate itself with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have more transparent and mature democracies and legal systems, is having great trouble finding solutions to its problems. How much more difficult will it be, then, for Taiwan, whose target for integration is China — a country whose institutions lack maturity, transparency and freedom, and whose legal system is not well-founded?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rapid changes global markets are undergoing, Taiwan needs to restructure its industries and economy. Taiwan needs to decouple itself from China in a well-planned way and reduce its dependence on the Chinese market. If it fails to do this, then the nation could soon find itself in even more serious trouble than Greece now faces. The threat is real and needs to be treated seriously.

Lo Chih-cheng is chief executive of the Taiwan Brain Trust.

Translated by Julian Clegg


this article is from Taipei Times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11/11/19/2003518658/1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的實質債務/GDP比高達90% 灣若不與中國切割,將面臨比希臘更嚴峻的挑戰

◎ 羅致政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以來,以拚經濟為訴求的馬政府與中國政府動作頻頻。然而近來歐美國家陸續爆發債信危機,全世界隨之震盪不安,國際經濟情勢迅速反轉,瀰漫二次衰退的恐慌氣氛。反觀台灣,在馬政府執政三年多來,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傾斜,輕忽國家經濟產業規劃的永續性與獨立性,恐將使台灣未來的經濟情況暴露於更大風險中。

中國經濟以出口歐美市場為主,歐美面臨二次衰退的隱憂,民間也開始縮減消費,轉為保守儲蓄,在出口市場緊縮的情況,中國內需市場能否支撐過去快速成長的榮景,不無疑問。如同希臘大肆舉債籌辦奧運,中國除了奧運外,為了刺激經濟成長,亦大興基礎建設。然中國的金融透明度機制不夠,雖然官方提供的數據完美,無法查出端倪,但也無人採信。根據國際研究機構指出,若計入各種不同形式的債務,例如負債破兩兆人民幣的鐵道部、三大政策銀行為發行的債券及壞帳等,中國的實質債務/GDP比已高達九十%,極可能爆發主權債信危機

一直以來,馬總統的經濟政策倚賴中國甚深,為求政績,倉卒地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ECFA),內容卻未見詳盡評估,亦未要求中國撤除對台灣不利的不公平產業及貿易政策。此外,中國並非正常化的民主國家,加上我國的國際及外交情勢仍待開展,地位懸殊,可預見ECFA的約束力在出現爭議時,很難公平地及於簽約雙方。即使希臘整合的對象是透明且民主法治成熟的歐洲國家,所面臨的問題都難以解決了,更遑論台灣整合對象是機制不成熟、不透明、不自由、也沒有法治基礎的中國。

為迎戰全球市場快速變動,台灣須儘快調整國家經濟體質及產業結構,未來若不能有計畫性地逐步與中國脫鉤,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恐將遭逢較希臘更為困難的處境,實足堪慮。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6/today-o8.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專論》你現在好嗎?

歐美國家的領導人恐怕都沒有料到,燃自於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怒火,最後會延燒到自己的前院,而且可能愈燒愈烈。雖然不至於像突尼西亞、埃及和利比亞這些獨裁威權國家的領導人一樣,會被人民力量推翻而流亡海外、坐監入獄,但這些民主國家的政府,若無法回應民怨或處理失當,最終遭到被人民用選票趕下台的命運,也絕對是可能的。

經濟衰退、就業困難、稅制不公、貧富懸殊,這是當前不少國家所面對的共同問題,不同的是各國政府面對這些問題時的態度與能力。有的是輕忽事態嚴重,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國家破產,有的就算絞盡腦汁也苦無對策,部分國家則是謹慎因應力求渡過難關。

回頭看一下台灣,馬政府面對這波山雨欲來的經濟與金融情勢,只是一味的信心喊話、強作鎮定,卻看不出有任何具體因應的策略與方案,加上過去一段時間嚴重跳票的施政表現,要讓台灣人民對未來樂觀,恐怕信心不足。

馬畫十年大餅 難止十日之飢

不論馬政府用多麼艷麗的煙火來麻醉人民,舉辦多少的嘉年華慶典來粉飾太平,或者拿出冰冷的數據來自我吹噓,甚至又提出多麼動人的口號來欺騙選民,人們要問自己的是:我現在好嗎?尤其跟三年多前馬英九上台前的日子相比,自己現在過得更好嗎?而對未來的前景可以感到樂觀嗎?如果連十天後的飯碗都岌岌可危,誰還聽得進去什麼「黃金十年」或「鑽石十年」呢?

在這個經濟困頓的時刻,許多百姓有時會無奈地表示:只要有工作做,只要可以生活下去,誰來做總統都一樣。但人民要深思的是,不一樣的總統,會讓你有不一樣的生活。過去三年多的事實已經證明,一張選票可以把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怎麼會是誰當總統都沒差呢?選出無能又傲慢的政府,受苦的絕對是人民自己。

當柴米油鹽醬醋茶全部都漲價時,馬英九卻只會自豪他的米酒價格。當今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水平嚴重下滑,使得青年學子不敢走出校園,延後畢業人數更創下近十年新高。這是個人的無奈、社會的損失,也是國家的負擔。但馬政府卻是無能因應,只拚命在校園內巡迴演講,跟學生玩猜謎、搞選舉。

施政表現難看 只會怪罪推託

另一方面,面對自己羞於見人的施政表現,馬英九要不怪罪全球金融風暴,要不就怪罪前朝。但套句馬英九自己說過的話:如果把什麼都推給大環境,人民選這樣的總統有什麼用?六三三政見嚴重跳票就算了,但卻還要繼續騙下去。馬宣稱平均國民所得要在二○一六年達到三萬美元,但經濟學者已經點出,要達到這個目標,往後每年都要維持超過九%的經濟成長率,所以絕對是一張芭樂票。看來真的想把台灣人民一路騙到底,要把台灣一路玩到掛。

至於動不動就牽拖前朝、怪罪阿扁,更是馬政府掩飾自己無能的遮羞布。攤在眼前的事實是,被國民黨視為廢鐵的高鐵是由民進黨所完成,雪山隧道也是扁政府所完工,目前台灣所有十餘條的東西向快速道路,都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完成,老人津貼是由民進黨開始發放,客家電視台與原住民電視台也都是由民進黨一手推動成立。

試想,如果被馬英九罵得體無完膚的「前朝」可以有如此耀眼的政績,那麼英明偉大的「當朝」,又有什麼可以端上檯面的傲人建設呢?即便以民眾最關心的經濟問題來看,馬政府執政三年多,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三.二%,低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平均四.四%,馬政府過去三年的失業率平均五.一%,也高於民進黨執政期間的平均四.二%。哪一個政黨比較有能力,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要問的是,一個過去三年已經證明沒有能力領導國家的執政黨,憑什麼要求人民再給它四年的機會?過去三年多已經受夠苦日子的人民,為何還要去承受更多更苦的日子?

窮到剩張選票 拿來改變生活

對於那些在中東、在美國街頭怒吼的青年,外人可以說他們是烏合之眾,或者說他們找錯對象,甚至認為可能改變不了什麼,但至少他們勇敢地把他們的不滿、憤怒、無奈表達出來。但如果我們連表達憤怒不滿的一點聲音都沒有,只會自怨自憐的說「政治跟我無關」,那只會讓執政者更傲慢、讓無能者繼續把國家帶向衰敗的方向。

你現在好嗎?現在的你可能窮到只剩下一張選票,但這張選票卻是可能改變你生活的一張選票。更好的生活、更好的選擇,改變就從換人換黨做看看開始。(作者羅致政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16/today-p1.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民間現在流行一句話:罵字馬上兩張口,一口吳敦義,另口金溥聰。由吳敦義擔任馬英九副總統候選人之後,一張嘴凸全台灣,以及金溥聰最近出訪時,一張嘴凸全美國來看,社會上傳為笑話的這種說法,看來不是沒有道理。

對於金溥聰在美國的火力全開,顯然是國民黨力圖搶佔蔡英文訪美的媒體版面,並引誘蔡英文主席上駟對下駟的選戰伎倆。但小英輕描淡寫一句:請馬總統好好管一下金先生,就化解了馬陣營混混式的叫陣。

負面選舉 馬政績乏善可陳

對於所有的執政黨來說,最佳的選戰利器就是施政的成績。但國民黨這陣子以來,上從馬英九本人,下至馬辦發言人,每天卻是砲口對準反對黨、口水四射,這種負面選舉的策略,透露出馬政府政績乏善、缺乏信心,更顯示對選情的評估,絕不是如國民黨對外宣稱的穩定領先甚至拉開距離。

但在口水的背後,在馬英九為金溥聰的言行公開背書,認為金沒有僭越體制之後,我們不得不嚴肅看待金在美國所丟出來的一些重要訊息,例如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詭異的是,如果像國民黨所宣稱的,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是國民黨十八全所通過的政綱內容(事實上也是),那為何這個舊酒在金先生於美國端上檯面之後,立刻引起外界軒然大波?這當然是跟人、時、地有關。

金溥聰放話 宣示政策意味濃

同樣一句「不排除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話,如果是由國民黨這次訪美團的團長曾永權副院長講出來,說不定連報紙的小角落都登不上,更不要說是報紙的頭版頭條。但由金小刀嘴裡講出來,那意義可完全不一樣,正因為他是總統的親信密友。而在時間點上,在總統大選的敏感時刻,尤其是專程訪美期間,要外界不去放大聯想也難。而金所選擇的放話地點,又是最關切台海情勢的美國,向國際社會宣示政策以及表態的意味,當然十分濃厚。

問題是,看似沒有新意的說法會引起爭議,當然是因為各界會合理質疑,尋求連任的馬英九會不會在當選連任之後,就開始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政治談判?而這樣的談判又會不會傷害到台灣的主權與利益?簡單講,和平協議的政治談判,是不是已經排入了馬英九連任之後的日程表。

馬金體制 說一套做一套?

正由於和平協議這項議題觸及了政治談判的敏感神經,逼得總統府發言人出面否認馬英九在連任之後,會有與北京進行政治協商的計劃。但馬金體制的操作,會不會又是說一套做一套?乃至於是黑白臉的角色扮演?外界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近來,國民黨試圖用九二共識框住台灣前途的動作愈來愈大,加上共產黨在未來施壓馬政府進行政治談判也可能愈來愈急,此也勢必更加激化台灣內部的藍綠與統獨對立,因此重新檢視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係基本看法與共識的必要性,也更為迫切。

蔡英文主席此次在美國智庫發表演說時,提到將台灣共識加以立法的看法,雖然僅是針對美方學者提問時的一項簡要回應,並非整場演說的重點,但其所透露出的思維與方向,的確值得吾人進一步思考。

蔡英文點出一項重點,那就是如何讓台灣的中國政策,更具有穩定性與可預期性,而不會動輒因為政黨輪替而出現重大轉折,更不會因為領導人的個人意志而獨斷獨行,也唯有如此,才會讓國際社會對台灣更具信心、更能放心。正如同美國國會在一九七九年所通過的《台灣關係法》一樣,清楚規範美國行政部門的對台政策,不致因為民主、共和兩黨的輪流執政,而出現重大的政策偏離。所以,如何把台灣共識的精神彰顯在未來對中政策的法律架構中,的確是一項值得深思的做法。

兩岸談判 須有明確法律規範

隨著兩岸交流互動愈來愈頻繁,各項協議愈簽愈多,馬政府動不動就以法律已有授權或無需修法為由,迴避立法及人民的監督與審查,幾乎是拿到了一張空白授權的支票。而在未來,尤其是可能涉及到兩岸政治談判議題時,其授權、程序與條件為何?顯然不能再繼續容許行政部門的權力毫無節制,必須有更明確的法律規範。

所謂將台灣共識加以立法,當然不是把這四個字或其內容單獨推動立法,而是把台灣共識做為對中關係相關立法的重要精神與原則。蔡主席舉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為例,其實很容易明瞭。《台灣關係法》反映了美國兩黨對台政策的基本共識,其中包括在缺乏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仍應給予台灣與其他主權國家同等的待遇;西太平洋(台灣)的安全與穩定,是美國的利益所在;美國政府必須提供台灣必要的防禦性武器等立法精神。

或許有人會說,目前已經有《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但問題是,此一條例的立法精神與規範內容,是否足以反映當前台灣社會的基本共識與政治現實?尤其是否能夠處理兩岸之間未來可能出現的政治談判?至於台灣共識的內容是什麼,當然不是民進黨說了算,更不是國民黨所說的九二共識,而是在立法過程中,透過對話、溝通與協商所凝聚出來的全民立場。如果不是透過民主程序所獲致的社會共識,恐怕都只是各說各話的政治語言,而建立在這上面的兩岸關係,恐怕也如同沙丘上的城堡,隨時有倒塌的可能。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18/today-p1.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羅致政

買不起昂貴專用垃圾袋

 

  「我窮到沒錢倒垃圾」,剛聽到這句話時,大部分的人可能一頭霧水,其實這是一位失業青年的哀怨,原因是他買不起昂貴的專用垃圾袋。曾幾何時,在大台北地區連倒垃圾,都成了有錢才能擁有的權利。「我兒子失業一年多,但時間一到政府就寄帳單來」,聽到一位老婆婆的這句話,我同樣有聽沒有懂,原來她抱怨的是政府對失業者催繳國民年金的帳單。

當馬英九到處炫耀米酒價格在他任內如何調降時,一位麵店老闆卻為瓦斯價格不斷攀升而苦不堪言,三年多前價格不到五百元的廿公斤桶裝瓦斯,如今卻逼近九百元大關。做生意米酒可以少用些,但瓦斯卻一點也無法省,在樣樣皆漲只有價格不敢漲的情況下,麵店老闆的小吃生意只好繼續苦撐待變。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朋友,為長期的睡眠不足而天天苦惱,因為家住在桃園的他,每天必須很早起床,先騎摩托車到桃園火車站搭火車到台北,然後換搭捷運到內湖科學園區,最後再轉公車到公司大樓上班。問他為何要買房子在離公司那麼遠的地方?他無奈的回答一句,買不起台北的房子,只好以時間換金錢。只要看看房仲業者公布的七月份中古屋成交行情,這位年輕人的無奈,我們就可以完全理解。根據最新資料,台北市中古屋每坪均價為五十一.四萬元,新北市則衝上每坪三十.九萬元。

 

北巿購屋須不吃不喝40

 

  房價不斷飆漲,但薪資卻是不升反降。根據主計處的官方統計,二○一一年台灣人的實質薪資是十三年來最低。月薪不到兩萬元的人超過百萬,薪水每月不到三萬元的更有三百五十萬人。一個月薪三萬元的人,只有在不吃不喝四十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買到台北巿一間卅坪的中古屋。

更遺憾的是,在當前的台灣,一個人所居住的區域,可能就決定了他的命運,甚至是他下一代的命運。根據資料,享有最多教育資源的台大入學新生,就有超過半數是來自於台北巿,更有高達八成是來自於都會區的孩子。那些被迫搬離台北的年輕人,他們下一代所享受的教育資源,可能早就輸在起跑點上。

 

  雖然每年大學放榜時,媒體上總會炒作一些中下階層的小孩苦讀成名的個案,但掩蓋不了的是,台灣的階級流動愈來愈阻塞的事實。根據二○一○年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有將近六成的民眾認為,「現在社會變得有錢人愈來愈有錢,像我這樣的人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中下階層民眾在台灣社會愈來愈沒有競爭的機會。

 

馬把台灣變成兩個世界

 

  馬英九執政三年多來,正把台灣變成兩個世界,一個是世外桃源,另一個是黑暗社會。只不過所謂的世外桃源,絕不是屏東泰武鄉的重建災區,而是住在台灣金字塔頂端的上層社會。馬政府對這群住在世外桃源的人,照顧得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但卻對多數的普通百姓視為敝屣。

 

  馬政府最近引發民怨的另一項作為,就是國稅局針對為數二十萬以上的小店家,要求收編開立統一發票。財政部這項作法看似合理,但民眾的感受卻認為這又是政府抓小放大的例證,根本談不上租稅公平。全民都知道,在台灣的大財團與富人,總有一堆避稅做法,美其名是節稅,但何嘗不是另種形式的逃漏稅,但對絕大多數的受薪階級而言,所有該繳的稅卻是一毛錢也跑不掉。

台灣的所得稅中有超過七成五,是由固定收入族群來支撐,台灣的受薪上班族承受的是,全世界最重的所得稅負擔率。反之,由獎勵投資條例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再到剛通過的產業創新條例,政府對這些重點產業所減免的稅負,全部由近九百五十萬的沉默上班族來共同分攤。台灣社會中,究竟誰住在世外桃源?答案再明顯不過了。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不僅不同經濟與社會階級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台灣城鄉之間的差距,南北之間的資源分配,也在快速的拉大當中。如同嘉義縣長張花冠嚴詞批評的,嘉義縣一年小型工程款約兩億元,但台北花博一晚的煙火就燒掉兩億元,看在每天為錢事傷腦筋的其他縣巿眼裡,心中一定有很多的不平。

 

  而台北巿的「助妳好孕」專案,發放每胎兩萬元的生育獎勵,並給予五歲以下孩童,每月兩千五百元的育兒津貼,但新北巿再怎麼努力追趕,也只能推出「一生幸福」專案,提供每胎新生兒兩萬元的獎勵金,但想發育兒津貼就無能為力了。難怪現在民間流傳一句話,台灣現在有三種城巿:直轄巿、準直轄巿和什麼都不巿;同樣是國民,待遇卻是如此的不同。

 

申請殘障津貼 遭到刁難

 

  當多數上班族的薪資水平嚴重倒退時,軍公教族群卻不論績效表現或職等勤務,一律加薪三%。馬政府輕而易舉地提高榮民就養金,卻對調高老農津貼百般不願。

 

  此外,有人可以在移居中國之後,仍然享受每月十八%的退休金,但有人在申請政府的殘障津貼時,遭遇萬般的刁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誰住在世外桃源?誰又活在底層世界?

 

  在馬英九的主政下,台灣社會變得愈來愈不公平、愈來愈缺乏正義,弱肉強食的原始叢林,正在台灣快速浮現。佛洛伊德曾經說過,「文明的第一要件,就是正義」。台灣要成為富裕又文明的社會,如果缺乏正義,一切都是空話,而只有對弱勢者提供照顧,才是真正的正義。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21/today-p2.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時,曾經說出「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的爭議名言,但郝龍斌卻絲毫沒有乃父之風,至今死不承認北北基聯測是個錯誤的政策,仍堅持明年要續辦下去。這次聯測分發所引起的爭議,再一次顯現國民黨政治人物的一貫執政作風,那就是決策傲慢、施政無能,其結果是造成人民受苦、社會受害。

事實上,國民黨上從總統馬英九,下到行政院長吳敦義、台北巿長郝龍斌,全部都是一個樣,以為光耍嘴皮與媒體公關,就可以屢試不爽、順利過關。殊不知當今時代進步、民智大開,政府的施政作為與個人表現,全被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政治人物的自我感覺良好,只會讓人民更加的嫌惡。

馬「怎麼不早說」 在蕉農傷口撒鹽

面對蕉農反映夏蕉銷售情況不佳,馬英九一句「怎麼不早說」,立刻讓輿論譁然。但馬英九不去反省自己為何經常有意無意流露君上心態,且不時在人民傷口上撒鹽,竟還好意思透過臉書轉移焦點,表示為老友受到牽連感到不好意思,還特別致電安慰徐姓蕉農。

吳爆粗口硬拗親民 一張嘴治天下

而吳敦義在接見農團與學界人士時,談話出現「媽的」粗口,原本只要一句簡單的誠心道歉即可落幕,但吳揆就是有本事硬拗說是「發語詞」、是鄉土「親切用語」,還扯到只是唇語,甚至還故意酸說以後跟學者講話要特別注意。吳揆「一張嘴治天下」的功力,真的讓人嘖嘖稱奇。

郝的聯測決策害慘學子 堅持續辦

台北巿長郝龍斌捅的樓子則是更大,一場試辦的北北基聯測與雜亂的分發作業,把學生跟家長搞得人仰馬翻,而不論是中央政府或其他地方政府都被他一個人綁架,許多年輕學子的一生就像白老鼠一樣,被這些政客輕易地給犧牲掉了。在各界都曰不可的情況下,郝巿長卻還是堅持明年要續辦,而同為國民黨籍的新北巿長及基隆巿長也是萬般無奈、被迫陪著他玩。

到目前為止,馬英九仍未對郝龍斌的北北基錯誤政策公開表態,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馬巿長」留給「郝巿長」的爛攤子,恐怕還要更多。歷史悠久的台北圓環被馬巿府拆掉重建,變成一個既不實用、也不好看的蚊子館,如今一座龐然大物擋在大馬路上,但郝巿府絕不敢把它拆掉,只因這是馬英九的政績,拆掉等於賞馬團隊一個耳光。

站前公車道淪大路障 郝不敢拆

另外,在台北巿車流量最大的台北火車站前,當時的馬巿長竟規劃建造一條公車專用道。最近,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已明確指出,「台北市政府未能徹底落實專業考量,致該公車專用道已完工多年,三處站台閒置且車道使用不符原設計用途,浪費公帑並損及國家門戶形象,顯有疏失。」

面對馬巿長留下的這個超級大路障,郝巿長既不敢拆掉復原,北巿交通局官員在接受監院約詢時,竟還表示可以把該設施視為「分隔島」,政府官員顢頇無能,莫此為甚。不過郝巿長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因為他自己也弄出一個飽受批評、使用率低的敦化自行車專用道,不時提醒經過的巿民他的荒謬政績。對於馬郝這對難兄難弟,台北巿民真是有苦難言,因為這可是自己選出來的首長。

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但馬郝留下的卻是不少的廢墟。而更讓人氣結的是,這些為官者只顧自己顏面、死不認錯的傲慢態度。權力帶來傲慢,但在民主國家,是人民給予這些政治人物巨大的權力,也是人民給予他們傲慢的權利。因此,除了要求政治人物反省之外,人民也必須反思是不是寵壞了那些不知錯、不改錯、不認錯的官員。

面對這些「小事不能認錯,大事不敢認錯」的官員,選票是人民最重要的教導與教訓工具。但偏偏這些傲慢又無能的政治人物,卻經常能在選舉時,透過華麗的政見、強力的宣傳,甚至政策買票,而躲過人民的嚴格檢驗、順利連任。不僅讓人感嘆究竟是人民好騙,還是這些政治人物厲害。

遺憾的是,整個社會卻為這些傲慢又無能的政客所犯的錯誤,正不斷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犧牲了下一代的未來。一個北北基聯測的決策失誤,影響的可能是一群年輕人的不同人生,而一味傾中的經貿政策,不但讓我們下一代在台灣的工作機會快速流失,更讓他們的薪資水平嚴重倒退。

一個連擔任課長都力有未逮的職員,公司要提拔他當總經理甚至董事長,那當他有一天把公司搞垮時,絕不能把過錯全怪到他的身上,畢竟提拔他的上級或董事會,更應該負起識人不明的責任。政治又何嘗不是如此。

過去的事實已經證明,馬英九是一個連台北巿長都做得零零落落的領導人,但選民卻以高票將他送進了總統府。如今三年多過去,當時對他政績的預言不幸成真,果然慘不忍睹。

人民不該容忍 明年大選改變歷史

明年一月十四日,檢驗執政者政績的時刻又將到來,這也是人民用自己力量改變馬政府錯誤政策的歷史機會。人民如果對這個不知錯、不改錯、不認錯的政府繼續容忍甚至再次支持,那等到有一天政策錯誤的代價降臨到自己頭上時,再來後悔流淚,恐怕都只能怪罪自己了。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24/today-p1.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明年總統大選只剩不到七個月的時間,藍綠兩大陣營的競選團隊也紛紛就定位,然而在這當中,本不該捲入選舉事務的文官體系,卻因為部會主管的政治表態或急於求功,硬生生糟蹋了文官人員應該保有的中立與專業形象,也成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一顆大石頭。

  近來外交部在處理幾起涉外事件中的荒腔走板表現,只會讓人對這些外交官滿腦子內政又缺乏專業的手法,深深感到搖頭嘆息。國際自由聯盟主席范巴倫(Hans van Baalen)表態支持蔡英文的一番說法,被外交部當做外交危機來處理,更驚動外交部的高層官員輪番更正,連「外國人士不應介入他國政治,任何的介入都嚴 重違反國際慣例」的重話都講了出來。

拚外交很不行 拚選舉超認真

  但回想一下,當上個月日本作家大前研一來台,並發表一堆吹捧馬總統的言論,甚至還說「好想把馬英九進口到日本和日本首相交換」,當時怎不見外交部出面指責大前研一「介入他國內政」?這個相當懂得察言觀色、猛拍馬屁的外交部,看來拚外交不行,拚選舉倒是超級認真!

  更糟糕的是,應該代表台灣且槍口對外的外交官員,現在面對中國外交打壓時是噤聲不語,但面對自己國人甚至是反對黨的批評時,卻經常是怒目相向、破口大罵。當 反對黨國會議員以不要淪入香港化、澳門化的可能陷阱,來善意提醒政府不該以百國免簽證而沾沾自喜時,外交部長不僅不知虛心反省,反而暗指有些人有「主權被 虐狂的想法」。

  加拿大把原本在台灣的簽證業務移轉到該國駐香港的移民辦事處辦理,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雖給台灣免簽證待遇,但卻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這些事件難道都沒有值得外交部注意的警訊嗎?

  事實上,中國在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打壓從來就沒有減少過,過去跟現在最大的不同,就是馬政府在台灣被人欺負後,連張揚的骨氣都沒有,甚至只會唾面自乾。

敵我意識瓦解 助長北京氣焰

  在民進黨政府時期,外交部每季都會在官方網站上,整理公布「中國大陸阻撓我國際空間事例」的統計報告,目的在提醒國人,北京無時無刻不在封鎖台灣的國際活 動。但自二○○八年之後,外交部就不再更新與公布相關的案例與數據,這種在外交上自我繳械的情況,完全鬆懈甚至瓦解了我方在外交戰場上的敵我意識,甚至更 加助長了北京當局打壓台灣的力道與氣焰。

  當前台灣的外交官,當他們面對台灣在國際上被打壓時,愈來愈不敢據理力爭,甚至只有忍氣吞聲,只因 為他們必須服膺在馬政府「大陸政策高於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他們害怕在國際場合上的過於彰顯外交主權或與中共交手,有可能會干擾甚至破壞了馬政府想要營 造兩岸關係和諧的大氣氛,會讓自己不小心成為馬政府責難怪罪的對象。

  「外交休兵」的工作準則,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外交無事,無需在國際上縱橫捭闔,那就乾脆把外交官的那一套舌粲蓮花,拚命拿到國內政治上使用,一旦護主有功,說不定從此官運亨通。

  外交人員的訓練一向以文字使用的優雅與嚴謹自豪,但回顧過去三年,不論是外交部高層官員在立法院與在野黨唇槍舌劍時的咄咄逼人,或者是外交部發言人不時針對 反對黨的嚴詞批評,都讓人深深感慨,如果這些台灣的外交官能用如此的強勢態度與口才能力,來應付中國的國際打壓,那不知該有多好?

政府部門官員 動輒槍口對內

事實上,政府部門動輒槍口對內的現象,並不只是出現在外交部,而是由總統府高層開始放砲,下面的部會只不過奉命行事或揣摩上意而已。檢視過去三年來,馬英九 主政下總統府發言人的相關言論,動不動就出現粗鄙叫罵式的用語,實在很難讓人把它跟嚴肅的國家大政連結一起。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連陸委會、外交部這些國 安單位都有樣學樣,自然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了。

馬英九過去三年的執政,對台灣造成的傷害不勝枚舉,但對本該中立專業的文官體系恣意糟蹋,讓成千上萬公務人員背負行政不公的罪名,這在台灣民主政治史上,絕對會被狠狠記上負面的一筆。

高官奉承上意 扭曲專業表現

  但與此同時,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當常務文官期待各界對他們的專業有所尊重,並希望提升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時,「文官中立」與「行政中立」的基本 規範,自己又遵守落實了多少呢?很遺憾的是,過去三年來,馬政府隨意踐踏文官專業的事情屢見不鮮,但部份高階文官奉承上意扭曲專業的表現,相信連多數公務 人員都不以為然。

  或許政府文官會自我說服,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這反而淪為外交部楊部長所說「自虐的想法」。要真正擺脫政治扈從的命 運,就是以協助推動政黨輪替的做法,來懲罰只要求政治忠心卻不顧政策專業的執政黨,只有透過不斷的政黨輪替,文官體系才能爭取自己專業的獨立性,也才能提 升自己的社會尊嚴與地位。

  所以,公務人員不要再把順從政黨利益視為理所當然,更不要把文官中立看作空中樓閣或事不關己,自己手中的選票就是讓自己贏回尊嚴、贏回專業的最強利器。就用再一次的政黨輪替,來證明台灣民主的深化與鞏固,更找回自己的中立與專業。

 

 

 


本文轉引自自由時報<星期專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6/today-p2.htm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二○○九年二月,筆者針對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問題撰寫星期專論,當時文章標題是「提防國共聯手,掏空台灣主權」,如今世界衛生組織的內部密件曝光,當時的憂慮不幸一語成讖。更讓人擔心的是,這起事件顯現出馬政府國安崩盤的情形,遠比外界想像的更為嚴重,而世衛事件恐怕只是倒下的第一張外交骨牌。

     在整起事件中,馬政府究竟何時獲得此一秘密文件?這絕對是一項必須嚴肅檢討的問題。如果如媒體所報導,此一作業準則是由世衛秘書處在去年九月發給所有會員國,那麼台灣絕對應該在第一時間就獲得了此一資訊。理由很簡單,因為台灣的廿幾個邦交國都是世衛的正式會員,他們也必然獲得此一指示文件。

     因此,如果沒有任何一個台灣的邦交國,在最短時間內將此一傷害我主權的文件轉交給我們,那只能證明馬政府的外交休兵已經造成外交休克。而外交部若真的在第一時間完全沒有掌握此一重要情報,那外交部長絕對是要下台負責。

     反過來講,如果外交部在去年九月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掌握此一重要文件,那麼外交部有沒有儘快據實呈報給國安會跟總統府?如果沒有,那外交部也必須有人為隱匿或延誤此一重要情報資訊而負起責任。但如果有(依經驗不可能沒有),國安會面對此一重要國安議題,又採取了什麼必要的行動?如果連缺水問題,馬總統都可以煞有其事地召開國安會議,那麼如此重大的外交事件,卻完全沒有召開國安會議討論,不是奇怪透頂嗎?

世衛事件 馬政府荒腔走板

     事實上,政府在這段期間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回顧二○○五年,當傳出世衛秘書處與中國當局簽署所謂的秘密備忘錄時,台灣不僅在第一時間表達強烈抗議,甚至強力遊說友邦幫我們施壓秘書處交出文件並做出說明,連美國政府當時都出面表達無法接受此一備忘錄的立場。

     相較之下,從去年九月世衛發出這份文件到現在,將近八個月的時間內,外交部有無發出任何外交訓令,要求邦交國或友好國家為我們表達立場呢?反對黨立法委員必須要求外交部提出證據與說明。但坦白說,要不是此一文件在媒體曝光,馬政府恐怕仍然是不動如山,甚至還會繼續隱瞞真相,利用今年出席世衛大會的鎂光燈,大肆誇耀其外交成就。

      馬政府的荒腔走板在被抓包之後,又演了一次「事前不知、事後震怒、牽拖前朝、轉移焦點」的老戲碼,以為在躲過媒體風頭之後,又可以成功欺騙人民一次。不過,這一次事件,恐怕不容馬英九善了,因為它涉及到馬政府最為自豪的兩岸關係,也戳破「九二共識」的虛假面貌。

     馬英九在記者會上痛批中國玩弄兩手策略,但馬總統自己擔任過陸委會特任副主委,身旁又有一大群中國事務專家,怎可能不知道中國一向的對台政策就是兩手策略。馬英九把民眾所關心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寄望於兩岸關係的表象改善以及中國政府的虛假善意,這才是讓他這次身陷危機的問題所在。簡單講,對馬英九而言,「台灣到國際社會最近的路是經由北京」,但既然他把路權交到中國的手上,那麼路幅的寬窄、遠近,甚至讓不讓你過,都全部交由中國決定了。

     馬英九於二○○八年十二月卅日表示,政府已經與中國開始協商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議題。而在隔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六點演說,當中表示有關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透過兩岸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而台灣外交部官員之後也公開證實,兩岸的確就台灣國際空間的問題展開協商談判。

     換言之,除非中國有改變立場,否則國民黨政府與對岸協商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基本框架,就是「一個中國」,不論這是指維基解密所曝光的美國外交電報中,所指的「廣義的」一個中國,或者是世衛密件中所透露出來「狹義的」一個中國。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必須跟中國協商,這是胡錦濤所堅持的立場,而馬英九選擇與對岸談判台灣的國際空間,未談就已經先降了,因為這無異向全世界宣告,台灣的外交空間與國際參與,不是國際問題也無需他國插手,而是兩岸自己協商處理的問題。

     中國現階段在國際上所推動的對台戰略,目標十分清楚、也從未改變,那就是要讓國際社會來背書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法理(de jure)」基礎,同時也強化中國對台灣在「事實上(de facto)」的宗主國地位。此次,世衛密件的內容以及台灣參與世衛活動的實踐,都凸顯了中國對台政策的步步落實。但讓人遺憾的是,馬政府不僅沒有洞悉中共的陽謀,甚至與對岸一搭一唱地配合。

     隨著總統及立委選舉的到來,馬政府在中國當局的助攻之下,原本以為還能有機會參與其他國際組織,來做為他大力宣傳的外交政績,以有利他的選情。沒想到,世衛密件的曝光讓一切變得更難操作。馬英九在記者會上的氣急敗壞,恐怕不是因為台灣的主權地位遭到矮化,而是憤怒反對黨壞了他的一張選舉好牌。

九二共識 被世衛密件戳破

     在冷靜看待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被世衛密件戳破之後,更值得反對黨與媒體進一步追究與揭穿的,是二○○八年開始的國共密室。既然馬政府已經公開表示,兩岸之間的確曾經針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進行協商,那麼到底是誰負責去談的?何時去談?又談出了什麼結果?這些問題的真相,絕對必須公諸於世。若世衛密件違反了兩岸當初談判的協議,那我們跟中共協議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反過來講,如果國共談出來的結果,就是世衛密件所規範的內容,那麼馬英九用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來形容,恐怕就真的不為過了。台灣人民絕對不容許國民黨與中國,以密室談判、掏空台灣主權!

(作者羅致政,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原文刊登於2011年5 月15日《自由時報》「星期專欄」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進黨總統初選電視政見會已進行三場,居於領先地位的蘇蔡兩人,政策主張四平八穩、爭議不多,倒是自 認出線機會不大的許信良,毫無拘束、暢言兩岸關係,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而部份媒體「尊許貶蘇蔡」的報導與評論,把許信良吹捧成民進黨內的唯 一智者、勇者,暗諷全黨智慧不如一人。

對於志在透過參選來宣揚理念的許信良而言,看似所費不貲、花了五百萬的初選登記費,但光由目前他所享 有的媒體報導篇幅來看,早已超過不知幾倍於五百萬的廣告效益,顯然這是一項只賺不賠的生意。不過,由於所有的閱聽大眾都接觸了這個另類的政治置入行銷,這 項產品的品質到底好不好?有沒有所宣稱的神奇效果?當然必須被社會嚴格檢驗,以免僅因有人可以借到五百萬,就有資格展開不符比例的置入行銷,讓民眾遭到強 力放送的政治廣告洗腦。

歐盟一中 違中國一貫立場

就讓我們由最核心的「一個中國」談起。許信良先生在政見會中提到,中國國家 主席胡錦濤公開主張: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許前主席進一步引申:「這個主張的內在邏輯,其實隱藏著: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此跳躍的推論不僅 令人不解,更昧於中國對外的實際作為,看看北京當局在與他國建交時,有那一次沒有要求他國白紙黑字畫押,公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 府」?許信良不能只聽中國「說什麼」,更要看中國「做什麼」,對中共立場一廂情願地自我引申,不是自我欺騙就是刻意誤導。

許前主席在辯論時,也重述他一貫主張的「歐盟一中」,認為「如果一個中國等於一個歐洲,台灣和對岸等於法國和德國,兩岸透過像歐盟發展類似的歷史進程,平等協商,建立一個像現在歐盟一樣的互惠互利,互相開放的新政經整合體,不是很好嗎?」

上述的說法,在台灣內部應該會得到不少共鳴。但問題是,許信良故意略過推動「歐盟一中」的最大困難是在對岸,反而自問自答地補了幾句:「有人問,大陸會同意 嗎?我倒是更擔心民進黨不會同意。」許先生可能忘記了,中共當局的立場,至今仍然是高舉「一國兩制」的鐵板一塊,什麼國協、邦聯、聯邦等模式都被封殺。以 許先生與對岸互動的深入與瞭解程度,我們真的很想知道,他為什麼不用去擔心「大陸不會同意」?

提到歐盟經驗,許先生完全忽略歐盟的政經整 合,是建立在承認彼此生存權利與主權國家的前提基礎上,之後才逐步往超主權的方向邁進。但中國對台的基本立場呢?顯然不是如此。許先生更忽略了,建構歐盟 的超國家機制,本身並不是目的,確保成員國所追求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民主、自由、人權與和平,才是終極目標。歐盟經驗值得參考,但絕不能把手段跟目的搞混 了。

解放台灣 中國不放棄動武

在批評蘇蔡的兩岸政策同時,許先生對於台海局勢與兩岸關係的看法,卻犯下他所指控對手未見全局 的謬誤。例如,他公開表示,「現在的中國大陸,不是毛澤東時代要解放台灣的中國大陸」,但他卻對中國從不放棄宣稱「要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避而不 談,甚至對中國在對岸逐年增加對台飛彈的事實視而不見。

許信良判斷,「為了本身的最大利益,中國大陸只會維護全球政經體制,不會破壞全球政 經體制。」但他絕口不提中國崛起的同時,正在挑戰與企圖改變全球的國際秩序,不論是氣候變遷議題或者是亞太軍力平衡。許信良更放言,「現在已經沒有我們可 以依靠,可以寄望,可以對抗中國大陸的民主陣營。」但他卻沒看到,亞洲的主要民主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印度等),並沒有把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理所當然, 正加緊彼此的同盟關係,為最壞的衝突情況採取必要的避險作為。

台海現狀 各國定義不相同

許信良提出「全球共識」,認為這比 「九二共識」、「憲法共識」或「台灣共識」,都更強而有力,而所謂的「全球共識」,就是世界各國支持一中原則,同時也支持台海現狀。但許信良卻沒有認識 到,各國對於台海現狀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從支持「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到默認台灣的主權地位,從反對軍售台灣到支持台灣的防衛力量都有。

許信良問大家,「大膽西進、大膽開放、確保現狀,有那麼難懂嗎?」但我們要反問的是,「兩岸關係的解決有那麼簡單嗎?」更重要的是,「北京對台工作的終極目標,有那麼難懂嗎?」

綜觀當前中國對台工作的指導綱領,「一個中國」是原則,「兩岸統一」是結局,而「一國兩制」是框架,並在確認台灣是中國「法理上」(de jure)一部分的基礎上,往台灣成為中國「事實上」(de facto)一部分的目標來推進。而不論經貿、投資、文化、旅遊等交流,就是要形塑不易甚至無法逆轉的兩岸互動局面,為「事實統一」做好「水到渠成」的準 備工作。

簡單來講,盲目大膽開放、大膽西進的結果,勢必讓台灣當前所保有的現狀,加速地流失。只要看看過去三年台灣在民主、自由上的倒退,以及產業不斷外移、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就可以感受到如此讓人不安的發展。

台灣未來 不能盲目地樂觀

許信良對於中國的未來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的判斷,充滿了無限的天真與樂觀,這也是為何他自稱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但台灣的未來絕不能建立在無可救藥的盲目樂觀假定上。領導者不能僅想像天使的存在,更要預知魔鬼的所在,這才是有自信的樂觀。

幸運的是,雖然有部份媒體的強力吹捧,但許信良的民調支持度卻依舊遙遙落後,看來台灣社會還是清醒的。「眾人皆醒,他獨醉」,這正是台灣人民智慧的高度展現。(作者羅致政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本文刊登於2011年4月17日 《自由時報》「星期專欄」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世界的久遠歷史當中,僅有少數世代被賦予在極度險境中,去捍衛自由的角色,我不會逃避這個責任,我歡迎它!」這是一九六一年以四十三歲入主白宮的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就職演說內容。

世代接力 推動台灣民主發展

在一九六三年甘迺迪被暗殺前的兩年多任期當中,美國經歷了柏林圍牆的興建、古巴危機的爆發、美蘇太空的爭霸、越南戰爭的升高等,雖然甘迺迪總統在處理這些挑戰時未必成功或者完美,但他勇於面對與承擔責任的決心與智慧,讓他經常在美國最偉大總統的民調當中,名列前茅。

帶領英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首相邱吉爾,曾有一句名言: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是的,不論是單獨的個人或者是一群人民,只有勇於面對並承擔其被給予的時代責任,才能為國家與社會創造生存與進步的動力。

貫穿人類社會演進,每個世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與使命,尤其是最具關鍵的青壯世代。回顧台灣歷史,戰後初期的青壯世代承擔重建家園廢墟的任務,隨後則是扮演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力,而歷史的接續發展,讓一九九○年代的青壯世代成為推動台灣民主發展的領航力量。

這不是世代交替,而是世代接力,沒有前一世代的努力,就沒有下一個世代的成就。如同美國前總統雷根所說的:每個世代都能比前一個世代走得更遠,因為他們站在 前一個世代的肩膀上,所以有機會瞭望得更遠、知道得更多。因此,不同世代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個競爭的關係,而是社會與國家進步的分工角色與階段任務。

但世代接力與田徑場上的接力賽不同。在接力賽中的每一棒跑者,都有著明確的接棒次序與跑步距離,時間一到、任務完成,就必須把棒子交出去。但在世代接力的過程當中,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與時空背景,有可能讓某個世代延後交棒或者提前接棒。

面對挑戰 認清台灣當前危機

細究歷史,一個世代之所以不用交棒或者能夠提前接棒,並不是時間的必然或者年紀的問題,關鍵在於能否清楚掌握其面對的時代責任,更重要的是有無承擔那巨大責任的能力。甘迺迪在四十三歲當上美國總統,雷根則是以七十高齡入主白宮,但這兩人都是美國人民心中最受歡迎的總統。

所以,在談「世代責任」之前,必須先談「時代責任」與「時代挑戰」,也就是所有世代身處的共同時代,到底面對哪些共同的機會與挑戰?而哪一個世代又擁有最佳 的能力去掌握機會與因應挑戰?就如同解決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努力,不是特定的「世代責任」,而是地球上所有人不分年齡、膚色、性別的共同「時代責任」。

從二○○九年十月開始,前資政辜寬敏先生跟搶救台灣行動聯盟的團隊,計畫走遍全國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利用每個週末展開巡迴演講活動,目前已經走到第一百廿三 場。讓人感動與敬佩的是,已經八十六歲高齡的辜先生,幾乎是風塵僕僕地全勤出席。對於這位長者而言,絕對有資格可以在家含飴弄孫,大可把責任全部交給年輕 的世代,無須讓自己的年邁身軀承受如此的舟車勞頓。但他願意接受這個挑戰的理由很簡單,他沒有忘記這個時代所有台灣人的共同責任。

很清楚地,回顧馬英九上台後的種種施政作為,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時代挑戰。在內部,馬政府推動傾中政策的一意孤行,讓台灣陷入被迫統一危機當中;執政者向財團 靠攏的財經政策,讓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愈益惡化、社會階級流動更加困難;而威權統治的惡行再現,更讓台灣民主、自由、人權全面倒退。在外部,不論是全球化 的發展、區域整合的深化與中國霸權的崛起,都對台灣生存與發展,帶來嚴肅的衝擊與挑戰。

時代責任 不分世代共同承擔

這些都是所有台灣人民無法迴避的共同課題,而非哪個世代所必須單獨面對的挑戰。因此,不論是哪個世代,如果想要證明自己是可以接棒與承擔責任,就必須先展現自己最能正確洞悉時代的挑戰,並擁有最堅定的決心與最強的能力去解決這些挑戰。

在台灣面臨重大危機與挑戰的這個時刻,我們應該鼓勵並要求不同世代的領導人,提出他們的願景、論述他們的主張並展現他們的能力,最後交由人民來決定,誰才是 有資格引領台灣往前邁進的關鍵世代。但更重要的是,當前台灣所面臨的危機與挑戰,絕不是把責任交給哪個世代就可以迎刃而解,因為這是所有世代都必須共同承 擔的時代責任。(作者羅致政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原文刊登於2011年3月20日《自由時報》「星期專欄」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全球最好的公司工作。我有最棒的妻子,我也愛我的孩子。但為讓夢想成真,我願失去一切,沒有人 能夠阻撓我們實現願望。」這不是哪一位歷史偉人的名言,但他卻是用十八天時間,就把在位長達卅年、被稱作埃及現代法老王的穆巴拉克推倒的卅歲年輕人,而他 最初只是在臉書上成立專屬網頁,號召全國總罷工、人民上街頭。

臉書革命18天 推倒穆氏政權

而在一個月之前的突尼西亞,一名因為失業而必須在街頭擺攤賣蔬果營生的年輕人,因為攤位遭警察盤查沒收,憤而自焚抗議,但這把不幸之火卻引燃了鬱悶已久的民 怨,百萬人民尤其是許多的年輕人湧上街頭,最終把在位廿三年的總統賓阿里逼迫下台、放逐國外。在這之前,突尼西亞反對運動中擅長網路動員的青年,早已成立 「突尼西亞進步青年」臉書網頁,為人民革命到來的這一天,做好動員與宣傳的準備。

這一波由北非展開的人民起義與民主浪潮,正逐漸擴散到阿拉 伯世界的其他國家,而不少獨裁國家的領導人,更是人人自危、紛紛「剉咧等」,不是被迫鬆綁高壓統治改採懷柔政策,不然就是變本加厲、全面封鎖外界消息。但 擋得了一時,卻擋不了一世。這群「臉書世代」的青年朋友,正用屬於他們時代的方式,在改變自己的國家,也改變整個世界。

這群年輕人,他們用 噗浪、推特批判政府、宣揚理念,用臉書串連有志之士與號召行動,用手機錄下遊行示威並同步上網,他們雖然在地行動,卻不時跨國聲援。他們經常互相學習切磋 如何運用高科技避開監視,他們在網路上蒐集並準備街頭抗爭的技巧與方式,包括如何抵擋催淚瓦斯和構築街頭防禦工事等。他們懂得運用網路媒體,主動提供照片 與影片,以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平常他們可能是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或者只是忙碌於學業或遊樂的學子,但有更多是年輕的專業人士,不論是醫生 或者是律師,平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然而,當有人高舉正義旗幟,當號角響起時,他們由四面八方湧到街頭,由虛擬世界中的陌生網友,瞬間變成與獨 裁政權對抗的真實戰友。

兩個年輕人 扳倒兩個獨裁強人

兩個不同國家的年輕人,扳倒兩個獨裁國家的強人。在二○一一年的一開始,這群年輕的網路英雄就已經寫下歷史新頁,看來要成為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應該可以獲得不少人的認同。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只要有年輕人在世界上,文明就不可能走回頭路。」而另一位美國作家埃比(Edward Abbey)甚至說過,「文明就是年輕人手上拿著汽油彈,文化就是蘇聯坦克或者洛城警察將他擊斃。」正是因為年輕人的理想性與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真誠關懷, 才有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也正因為年輕人的叛逆、任性又無畏,停滯的社會才有挑戰與改變現狀的勇氣與可能。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這絕對不是口號, 突尼西亞以及埃及的變天,已經向全世界證明這個道理。

曾經有人說過,年輕時是左派,年長時是右派,這樣才不會虛度此生。挺身批判不公不義的現象,進而投入社會每個角落,幫助被壓迫與弱勢的族群,原本就是年輕人胸懷使命感與正義感的自然反應。而人們在年長之後,背負家庭與事業的壓力,安於現狀、懼怕改變,也成為經常的心態。

所謂年輕 取決於主觀心境

然而,一個人是否年輕,並不是年紀的問題,也不是客觀的環境,而是主觀的心境。正如同在突尼西亞與埃及的人民起義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熱血的年輕人,更 看到不少中年人與老年人,他們同樣懷抱對國家的熱情,充滿對民主的期待,更想實現對自己和子女未來的願景,他們可能體態年邁但心境年輕,要求社會進步、政 治變天的年輕火種,在他們每個人的心中燃燒。

對於年齡上已經不再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引用麥克阿瑟的名言來自我鞭策。麥帥說:「當你有信念時 就年輕,當你有疑慮時就老了;當你有自信時就年輕,當你恐懼時就老了;當你有希望時就年輕,當你絕望時就老了。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錄音房,只要它收 到的是美麗、希望、喜悅和勇氣的訊息,那麼你就是年輕的。而當你的心中只是佈滿悲觀與憤世嫉俗的冰雪時,那麼你就將老去。而這時,就如同歌謠一般,你正漸 漸消逝。」

台灣正處亟需變天時刻

由台灣看世界,這把由北非 燒起且正在蔓延的民主之火,讓不少台灣民眾內心澎湃,除了感受到人民力量的偉大之外,更讓人反思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國家處境。台灣在馬政府上台之後的種種變 化,不論是在國際社會的外交主權退縮,在兩岸交流時的不斷自我矮化,在民主自由上的嚴重倒退,在國內社會的貧富兩極惡化,乃至於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決策傲 慢,一定讓許多台灣人民充滿企求變天的衝動。

我們擁有的最強武器是選票

沒錯,當前的台灣正處在亟需變天的時刻。但幸運的是,台灣人民還不用像阿拉伯世界的人民一樣,必須冒著生命或自由的危險,在街頭向獨裁政權起義抗暴。我們擁 有的最強武器,就是我們手中的每張選票,但所欠缺的卻是讓台灣變天的年輕火種。我們需要更多充滿熱血的年輕人站出來,但在台灣面臨危機的這個關鍵時刻,我 們更需要每一位中年人與老年人的參與,讓我們每個人都認真找回跟燃起內心的年輕火種,用我們的正義感與使命感,勇敢站出來關懷社會弱勢、關心國家未來,用 我們的神聖選票捍衛台灣的主權、民主、人權與社會正義。這就是讓台灣變天的人民力量。

(作者羅致政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20日《自由時報》「星期專欄」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經去年底的五都選舉,馬政府在勉強維持三都平盤之後,不但沒有認真反省選票大量流失的原因,反而像 吃了一顆定心丸,開始頻頻出招、試圖反守為攻。不僅在政府財政困窘、債台高築的情況下,恢復軍公教十八趴的優惠利率,擺明想以撒錢來籠絡特定選民,更頻頻 向民進黨嗆聲,要求蔡英文接受虛構的「九二共識」,企圖開闢兩岸關係的國內戰場。

所謂一中各表 台灣定位為何

很清楚地,馬金體制已經啟動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準備工作,國民黨一方面以利誘鞏固藍營基本盤,另方面則認定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是民進黨的弱點,想要以「兩岸穩定牌」直攻民進黨無力處理兩岸政治僵局的罩門,恫嚇擔心兩岸關係生變的台灣選民。

問題是,兩岸關係真的是民進黨的罩門嗎?民進黨如果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可以從此風平浪靜嗎?而國民黨真以為高舉「九二共識」的大旗,就可以永遠擋住中國促談、促統的談判壓力嗎?

事實上,不論是共產黨所謂「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或者是國民黨所宣稱「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其真正的核心內涵,是沒有形諸文字的國共兩黨共識,亦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差別只是在於誰代表那個中國而已。

簡單講,「九二共識」的關鍵不在於如何承認接受一個中國,而是在於接不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若非如此,民進黨大可反問國民黨,在它所謂「一中各表之下的九二共識」,台灣是不是中國的領土?它的定位與地位又是什麼?

弔詭的是,國民黨、共產黨以及民進黨都接受一個中國的立場。中共的三段論主張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 國的一部份。」而國民黨的立場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但民進黨的看法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 國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台灣絕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如果「九二共識」真如國民黨所言是針對「一個中國」來各自表述的話,那民進黨是否能 以上述說法來表述一個中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中共堅持的重點不在於「一個中國」,而是在於「台灣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民進黨無法也不應接受「九二共 識」的理由,正基於洞悉了國共兩黨共識之下的此一政治陷阱。

台灣主權倒退 人民無法接受

「九二共識」的最大問題,在於將近廿年前的時空背景已與當前的台灣格格不入。一九九二年的台灣,還是黨國一體、以黨領政的時代,沒有民意基礎的國統會與國統綱 領,則是國民黨承諾兩岸發展朝向統一的政治宣示,台灣人民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而當時的台灣認同還是處在相對少數的階段。反觀今日的台灣,台灣人的國族認 同,不僅出現量變、更已發生質變,言論自由讓政治意識更為多元,而台灣人不僅有權直接選舉自己的總統,更擁有決定自己未來的公投工具,政黨輪替的必然實 踐,也讓台灣不會出現永遠的執政黨。

簡言之,國民黨要把「九二共識」強加在民進黨身上,不僅是無視台灣政治社會環境變化的事實,更是硬把台灣拉回到十八年前的場景,這不只是一種倒退、更是一種對現狀的嚴重扭曲。時序進入二○一一年,兩岸局勢早已出現極大變化,但國共兩黨卻還是以舊思維、舊框架來處理新情勢。

馬 英九上台之後的各種言行,一再顯示這種與現實脫節,同時拚命擁抱過去的突兀作為,而其中最讓人民無法接受的,就是對台灣主權的定位與看法的倒退。蔣介石時 代是「中華民國到台灣」,台灣只是國民黨政權的棲身之所,是反攻大陸的基地與跳板。蔣經國時代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因為已認識到反攻大陸無望,所以說出 「自己也是台灣人」的話。李登輝時代則強調「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與台灣漸漸合為一體。陳水扁執政下則是「台灣是中華民國」,台灣是主體、是主權, 而中華民國只是國號、是稱謂。

但遺憾的是,馬英九上台之後的國民黨,卻立刻退化到「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這種政治主張。前國史館館長林滿紅在 下台時就公開表示,她到國史館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中日和約」,而國史館透過在二○○八年於台北賓館的中日和約展覽,讓馬政府公開宣示,根據一九五二年的 中日和約,台灣的主權已經歸還給中華民國。由此可見,馬政府上台後首要推動工作之一,就是急於為台灣的主權重新定位,而「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顯然是把台 灣降格為領土的概念,而非主權地位的堅持。

除了表明「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之外,國民黨更無視國際政治的現實,說出讓人噴飯的「中華民國代表 中國」的看法,但危險的是,國民黨這種把台灣連結成是中國領土的論述,等於是把台灣奉送給在世界上「唯一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綜言之,「九二共 識」只是國共兩黨的政治包裝,在兩黨一搭一唱之下,被偷天換日的是「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的共同認知,嚴重傷害台灣的主權地位。

台灣國家認同 綠重執政利基

中共當局不斷強調,「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礎,也是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北京當局的表態已經再清楚不過,馬政府接受的不只是「九二共識」,在反對台獨的立場上,馬英九所謂「不獨」的說法,顯然是回應中共要求的政治默契。

所以,絕不是民進黨或台灣人民說一句「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困局就自然迎刃而解,中共必然會打蛇隨棍上,逼問「你的『九二共識』是什麼?」「台灣是不是中國 的領土?」「要不要放棄台獨選項?」等問題。但仔細對照台灣當前的民意走向,尤其是多數人民對台灣的主權定位與國家認同,兩岸關係恐怕未必是民進黨的罩 門,甚至有可能是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利基。(作者羅致政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原文刊登於2011年1月09日《自由時報》「星期專欄」

 

 

Dr.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